那么,一座私家祠堂,为何能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地理坐标呢?
▲ 从熙公祠
琳琅满目的建筑装饰,使整座从熙公祠显得富丽堂皇。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镶嵌于门楼石壁上的四幅石雕,分别以士农工商,渔樵耕读,花鸟虫鱼为题材,将不同时空的人、事、物集中在同一画面,浓缩故事情节,表现最富戏剧性的瞬间。
▲ 从熙公祠石雕
东莞游客:觉得做工,木雕、石雕很精美,我看了很多祠堂,这座祠堂真的很好,还有刚刚看的五福临门,都比较有寓意,尤其这个木雕,保存得这么完美,真的很难得。
江西游客:我也姓陈,刚才参观听了介绍,也觉得这个城市祠堂挺美的,各方面的雕工都挺有价值。
一边细细品味祠堂的建筑艺术,一边了解背后的建造故事,这座不大的祠堂,却使得游客流连忘返。
▲ 从熙公祠的主人——陈旭年
从熙公祠的主人陈旭年出生于彩塘金砂,年轻时因家境贫寒,漂洋过海去谋生。起初,他和众多潮籍乡亲在马来西亚的原始森林里披荆斩棘,开山垦荒,饱尝艰辛。
潮州文史学者 陈贤武:柔佛州是当时未开发的一个区,那里主要种植甘密,甘密可以作为染布的材料,加上当时东南亚一带盛产槟榔,吃槟榔时可以把甘密一起吃,使味道不辣,更香,还种胡椒。
创业过程的陈旭年结识柔佛贵族阿布峇加,与他结拜为兄弟。后来阿布峇加子承父业,成为天猛公即柔佛首领。1864年,天猛公把境内10个港口交给陈旭年管理。陈旭年39岁时,成为马来半岛上最大的港主。
潮州文史学者 陈贤武:被天猛公封为华侨长,也就是华人第一个管理华人的官方任命,陈旭年是第一人,然后当选为州议员,1895年随着马来西亚经济的转型,陈旭年将经济转向新加坡,新加坡当时还未开发,所以大量购置了房产,待新加坡开始兴旺时,这些房产马上升值。
▲ 从熙公祠鸟瞰图
在外事业有成的陈旭年,总是对家乡念念不忘。从1870年开始,陈旭年斥资在家乡金砂城角头,兴建 从熙公祠,前后历经14年、耗费26万余银元,据说其中有十年时间花在木石雕刻的精雕细琢上,荣耀一方。而陈旭年从马来西亚柔佛州移居新加坡时,从潮州请去工匠并运去原材料,按潮州从熙公祠的规格和样式,建成了一座“资政第”。后来新加坡还发行了陈旭年资政第的明信片。
潮州文史学者 陈贤武:新加坡那个资政第在1974年被新加坡政府作为保护名录保存下来,现在成为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新加坡分校,继续还发挥作用。马来西亚的新山为了纪念陈旭年的功劳,在那里命名了一条陈旭年街,这条陈旭年街现在还保留下来,而且那里住的华人很多,现在变成马来西亚新山一条品牌的文化名街。
▲ 从熙公祠
陈旭年作为纽带,为联络潮州本土和马来西亚以及新加坡的经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,因此,从熙公祠也被列为潮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。
潮州文史学者 陈贤武:彩塘的从熙公祠已经成为海丝一个节点,现在它是一个文物景点的展示,如果能和新加坡的资政第,和马来西亚新山的陈旭年街能够合作,让所有的点活化起来,有机地结合起来,让它成为真的是海丝重镇。
|